孙继海:做青训的初心不是生意;培养出人有运气的成分
发布时间:2025.10.23
10月23日,孙继海在腾讯新闻《从何说起》栏目专访中,深度剖析其青训体系构建理念。
青训体系的经济账与可持续发展路径
商业回报固然是项目运营的重要考量,但我投身青训的初衷并非纯粹的商业行为。作为从业者,我清醒认识到青少年足球培养的特殊性——若从8岁启动系统训练,需历经十年方能显现成效,这种长周期投入对任何商业机构都是严峻考验。更现实的是成才率问题:假设同期培养的20名学员中仅有1人进入职业序列,其余学员转向学术发展,这样的投入产出比确实难以支撑商业模型。但正是基于"总得有人做这件事"的信念,以及自身具备的执行能力,我才决定启动这个项目。
商业化探索的必然性与实践路径
项目启动后,我们系统梳理了运营逻辑:首先明确年度投入上限,控制扩张节奏;其次构建多元化变现渠道,包括商务合作与公益基金支持。我始终秉持一个核心理念:通过十年周期培养出的优秀球员,即便只有少数人能达到顶级联赛水准,其产生的社会价值与商业回报也值得期待。正如德国多特蒙德青训专家在北京分享时所言:"青少年培养是马拉松工程"。曼联92班、葡萄牙黄金一代的成功案例都印证了:优质苗子的批量涌现既需要科学体系,也离不开机遇眷顾。选材环节的重要性,甚至超过后续的技术培养。
海外成熟模式的本土化挑战
国际先进经验表明,青训成功同样存在偶然性。不同培养目标决定着评价体系差异:我们的定位是输送职业联赛球员,而某些豪门俱乐部则瞄准产生梅西、C罗级别的巨星。这种目标差异导致成功标准截然不同。我坚信项目价值的根基在于遵循足球发展规律与青少年成长规律,同时得益于行业生态的持续改善。当前国内已有俱乐部在青训领域取得突破,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正是中国足球所需的良性竞争。
困境中的坚守与突破
2023年末,面对疫情冲击与运营压力,我曾与合作伙伴深入探讨项目存续问题。令人感动的是,这位因足球结缘的搭档表现出超乎预期的坚定:"既然选择足球,就要直面所有挑战"。这种共识让我们最终决定穿越周期,继续践行青少年足球培养的长期使命。